中关村股权激励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掌纹掌脉识别系统、联机手写签名识别系统、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车牌识别系统——这是诞生在中关村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的三项新技术。最近,这三项技术的发明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添加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从今年3月份中关村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快推进股权激励试点工作以来,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通过获得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和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在促进发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下,既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也为个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199家单位成为股权激励试点

 

       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正筹备成立一个新公司——北京北科慧识科技发展股份公司。这家新公司的1000万元注册资本有点“特殊”:除502万元的现金外,还有技术作价498万元。而这498万元中,199.2万元由研究所持有,298.8万元奖给核心研发人员。
在这里,技术被评估、量化,并且按比例分配给所有者和做出突出贡献者:所里占40%,三项技术发明的核心技术骨干和核心管理人员占60%。
      “技术发明人的贡献体现出来了,无形资产还吸引了社会投资入股。”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济朝说,科技人员的发明变成了公司股权,科技人员归属感提高了,能够站在所有者的立场来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按照新公司成立后的股本结构,核心技术及管理人员持有的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34.88%。
  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是中关村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截至目前,中关村累计报名参与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的试点单位已达199家,其中市属单位105家,中央单位94家。据市科委介绍,市属单位中目前已有31家单位获得批复,包括6家高等院校、11家科研院所、5家院所转制企业、9家国有高新技术企业。
 

探索出多种可操作的激励方式

 

      “使创造、创新与收益之间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这是中关村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的关键词。
       中关村正在探索一套股权激励的可操作办法。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针对参与试点的条件,操作标准、激励方式、国有产权变更等重点问题,制定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解释文件,指导试点单位制定试点方案。
      “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份期权、分红权、科技成果收益分成,从现有国家相关政策和企业实践情况看,本次试点工作提出了七种激励方式。”北京市科委高校技术产业化处处长刘晖说。同时,各试点单位还被鼓励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其他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激励方式。无论哪种激励方式,受益对象都是单位的核心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
       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数字认证中心即将以定向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激励,将公司近三年净利润形成的净资产的35%,即550万元,分三年对46名核心团队人员进行激励。他们将在2010年至2012年依次获得183万元、183万元和184万元的增资扩股额度奖励。
 

将促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对接

 

       一度,如何留住人才和进一步激发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尽快把极具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是让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管理者感到头疼的话题。
      “发明在科技人员的脑子里,一旦技术人员跳槽,就连人带项目都走了。”李济朝慨叹,一项科研成果在它研发成功之后,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而科研人员对此的积极性就不够了。
 

股权激励的出现,将有望改善这一现状。

 

       刘晖认为,股权激励既是对科技人员已有贡献的肯定和奖励,更面向未来,将激励效果、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企业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模式识别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彬表示,股权激励开展后,可以预见,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经过个人的努力,既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为个人积累更多的科技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