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5年各大生物识别技术安全性大比拼及趋势分析

       

       近日《碟中谍5》上映大热,片中酷炫的生物识别技术引人注目。毫无疑问,生物识别正在走出以往的“神秘”印象,逐渐向大众、民用方向靠拢,生物识别的应用领域和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然而与技术本身的潜力相比, 目前的应用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如何实现生物识别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普及?如何推进生物识别更广泛的成果落地?

                 

  指纹识别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应用于智能手机,还用于上班打卡考勤、银行开户、学历职称考试乃至驾照考试。但近日据记者了解,指纹识别使用广泛却并不安全。目前包括静脉识别、眼球识别等安全性更高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在兴起。现在如此众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到底安全性如何呢!

 

  指纹识别:应用方便但风险高

  “以前人们认为指纹识别很安全,除了在手脏、皮肤受损时识别会受影响,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这是忽略了指纹识别的风险性。”Alex是广州某家识别技术企业的工程师。他向记者表示,指纹识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使用方便,但很容易复制,并引来安全风险。

  Alex表示,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指纹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极高。“比如在监狱,万一发生逃狱,疯狂的逃犯为了用狱警的手指指纹去破解指纹锁,甚至可能做出伤害狱警的行为。”Alex表示,在银行,用户指纹识别来检验身份就更是不靠谱的事情,因为指纹太容易造假了。

  据Alex介绍,近年来指纹识别技术屡屡造成风险。比如2014年6月河南出现了戴指纹膜以假乱真的事件。据悉该考场以前多次出现枪手用仿真的指纹膜代替考试,且屡试不爽。直到某次一名女“枪手”因为一时粗心,将原本应该贴在中指的“指纹膜”错误地贴在了食指上,才导致事情败露。

 

  眼球识别:黑暗环境受制约

  除了指纹识别,目前更精确,更安全的技术包括眼球识别技术和静脉识别技术。据记者了解,眼球识别技术目前在一些手机诸如vivo X5Pro、TCL 等手机上都有使用。该技术通过识别独一无二的眼球静脉图案,来辨别不同生物活体,从而实现高度的安全性与不可复制性。

  这项加密技术识别的是人眼眼白中的静脉血管图案,这种图案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在安全性能上甚至比指纹识别更优。不过眼球识别技术的缺点是在黑暗环境下使用会受到一定制约。记者体验了配备眼球识别技术的手机,发现在实际应用下,识别时间有点长,不如指纹识别方便快捷。

 

  刷脸刷声带:整容变声容易仿冒

  那么“刷脸”的安全性又如何呢?今年3月的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演示了蚂蚁金服的扫脸技术。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向记者表示,目前人脸识别的识别率超过99.5%,甚至超过了受人类肉眼识别。当然,人脸识别也有天然的漏洞。张毅表示,在整容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脸识别技术的挑战也不少。

  声音识别是另外一种新兴的识别技术。目前新版微信上已经可以透过“声音锁”来登陆。用户在微信设置里开启“声音锁”功能后,退出账号再登录时,只要读出相应的数字,无需输入密码就能进入微信。不过张毅认为,声音也是很容易仿冒的,比如利用各种“变声器”变声。因此声音锁应用于银行检验、支付上则不太靠谱。

 

  静脉识别:安全性高 但暂难应用在手机上

  静脉识别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识别技术。据广州微盾信息科技公司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跟指纹识别的使用方法一样,用户只需轻松放置手指于识别器上,手指内部的静脉血管图像就能被特殊的光学镜头准确拍摄。由于每个人每根手指的静脉血管图像特征都不同,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那么作为身份授权身份认证且精确度是相当高的。不过该负责人表示,此项技术需要特殊的镜头,因此暂时难以应用于手机上。

  

     未来趋势

  未来,复合生物识别技术将逐步取代单一生物识别技术。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新一代的生物识别技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必将引领着单一的生物识别方式向符合生物识别方向转变,不久的将来复合生物识别将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生物识别领域的主流。

  与互联网及安防子系统的跨界融合:随着安防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作为安防领域的一个分支,生物识别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化和需求,生物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的交集将成为安防行业的下一个着力点。因此,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也在寻求新的突破点,力争实现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无缝对接。目前,针对城乡养老金管理的网络化“一掌通”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系统;针对城乡医保管理的网络化“一掌通”医疗保险支付身份认证系统;针对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一掌通”网络身份认证系统等解决方案均以成熟。

  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的复合身份认证: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利用智能手机来处理消费、转账等个人财务事项,也有越来越多的个人隐私数据被放置于云端进行存储和管理。一旦智能手机丢失或者账号被盗,都将导致人们的财产和个人隐私数据的丢失和外泄。因此,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更便捷的身份认证技术,复合生物识别也是其首选的验证方式,所以在未来,复合验证不仅仅会广泛地应用于安防行业、金融支付行业,在云服务等大型网络服务系统之中也会见到它们的身影。

  复合生物特征识别较单一特征识别具有更多的优势,身份认证中存在的非普遍性、欺诈行为、无效性和不准确性等问题在复合生物识别中都可以有效地解决,融合和标准化等不同的技巧又使得复合生物识别更加准确和有效。虽然复合生物识别系统也存在高额成本等不利因素,但是随着硬件技术以及系统在公共领域如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法学研究等方面具大潜能的不断提高,复合生物识别必然成为未来身份认证技术的主流。

  文中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7562f8e367734fe2.html


原文链接:http://mt.sohu.com/20150925/n422103051.shtml